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5:25    次浏览
昆虫是一些现代人眼中的美味,其实吃昆虫这件事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,古代人也有“食虫”的习俗。 古代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对可食虫类的品色要求也很讲究,而且许多虫馔还属于稀见的珍品;北方人食虫则多选用常见的虫类,不像南方人那样搜奇猎异。在烹任方面,北方虫馔的加工朴实无华,求其天然真味,比如油炸蚕蛹。 古人认为,一些昆虫是很有营养的 ,“食虫”有助于改变口味和增加食物种类,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对农业生产有害的昆虫。特别到了夏天,各种虫类最为活跃,因此出现了许多很有特色的“虫馔”。先秦时流行的一种高档美味,那就是蚁子酱。非一般人可以享用的,乃贵族食品。据《周礼·天官》,周王室的食单上就有这道美味,属于“醢”[hǎi],即肉酱系列。“蝉脯”也是深受古人喜爱的,据《礼记》,用知了制作的菜肴与蚁子酱一样,均为先秦时供“人君燕食”的上等食品。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,人们吃蝉更为疯狂,还发明了不少经典吃法。《齐民要术》记录了“蝉脯菹法”,取蝉的胸脯肉,或烤或蒸或下沸水焯,然后再加酢、香菜、蓼等佐料,上餐桌食用。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《观鸟捕蝉图》三国才子曹植为蝉鸣不平,写了一篇《蝉赋》,记述了蝉一生遇到过各种天敌,最后的“天敌”竟是厨师:“委厥体于膳夫,归炎炭而就燔。”食用蜂蛹的历史同样久远,常见吃法是以盐炒曝干。唐代蜂蛹还被当成贡品。《神农本草经·虫兽部》中,便将蜂子列为“上品”:“蜂子,味甘平。主治风头,除蛊毒,补虚羸,伤中。久服令人光泽,好颜色,不老。”蜂蛹不仅是味道美味,还是良药,功效比蜂蜜还好,能延缓衰老。 《画本虫撰》中的蜂和毛毛虫蝗虫也是古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。据徐光启记述,蝗虫“质味与干虾无异”、“终岁食蝗,与食虾无异”。明朝时食蝗虫已成风气,如在天津一带,每到多蝗之年,“田间小民,不论蝗蝻,悉将煮食。”吃不完的往往晒成蝗虫干,作为过冬食物。城里人还互相赠食蝗虫。 古人食虫可谓五花八门,蛴螬、牛蜢、蚊子、蜻蜓、天牛、龙虱、蚕蛹等,都曾是古人的盘中餐。在无力征服大动物的年代,捕捉昆虫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手法。古人亦强调药食同源,寓方于食。